后续:小米SU7致命车祸背后:一场被聊天记录撕裂的舆论风暴

“快停车,你车暴了!”这句来自遇难者男友的微信提醒,成为小米SU7致命车祸中最刺眼的注脚。一场原本聚焦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,因聊天记录的曝光,演变为对人性、责任与科技的全民拷问。

一、生死时速:116公里下的致命分心

3月29日22时44分,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116km/h的速度撞向高速公路隔离带水泥桩,车辆瞬间爆燃,三名23岁女大学生葬身火海。

官方数据显示,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,驾驶员在系统多次提醒后仅提前2秒接管方向盘,最终未能避免悲剧。

更令人窒息的是遇难者男友曝光的聊天记录:当晚21时38分,驾驶员曾向男友发送“还有100分钟到达目的地”;21时28分至事故发生前,两人仍在频繁互发微信。

网友通过时间轴比对发现,驾驶员甚至在高速行驶中分心回复消息,而男友在10点46分发出的“快停车,你车暴了”已是一句迟到的警示。

这场“速度与分心”的叠加,暴露了年轻一代对智能驾驶的过度依赖——她们误将辅助系统视为“自动驾驶”,在深夜、高速、施工改道的复杂路况下,仍将双手脱离方向盘,用生命为轻率买单。

二、舆论撕裂:谁该为悲剧负责?

事故复盘显示,驾驶员不仅无正式驾照,且全程超速、分心操作。

网友痛批:

“将生命托付给手机聊天,是对乘客的谋杀!” 家属虽质疑车门无法打开、车辆自燃等问题,但行车数据佐证了驾驶员的操作失误。

小米的NOA系统成为众矢之的。尽管系统在碰撞前已发出减速提示,但2秒的接管窗口期被指“反人性”——人类从放松状态到紧急反应的生理极限远超这一时长。此外,车辆撞击后迅速起火、车门锁死的设计缺陷,让小米“安全至上”的宣传显得苍白。

争议蔓延至情感领域。

男友清空社交账号前发布的悼念视频,因时间线矛盾(10点45分已知事故,10点46分仍发消息)被质疑“炒作”。更有网友指出,车辆登记在其名下,赔偿纠纷或成隐忧。

结语

三名女孩的青春定格在火光中,而这场由聊天记录引爆的舆论海啸,仍在冲刷着科技与人性交界的灰色地带。

当我们追问“谁害死了她们”时,答案或许藏在每个人的手机屏幕里——对速度的迷恋、对风险的漠视、对责任的推诿,共同编织了这张死亡之网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阅读 ()
我来说两句
0人参与, 0条评论
登录并发表
安全提示
系统出于安全考虑,在点击“发送语音验证码”后,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,请注意接听。
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